热搜: 因果  观世音菩萨  八正道  如来藏  楞严经  烧纸  明心  成佛之道  五戒  心经 
关键词
*** 默认“全文”搜索“标题”搜索 请点我。
 
帖子标题 作者
有许多人在学佛一段时间之后,了解到心中生起了无明烦恼,是去造作身、口、意恶业的根源;因为已经深信因果,所以就很担心造作了恶业会下堕三恶道长劫受苦,所以就始努力地想要降伏烦恼,认为降伏烦恼是修行的首要工作。在禅修的道场中,大都会教导打坐数息的方式来去除念头以及烦恼。可是无论是数息也好、念佛也好,大多是修了十几年,还是无法数到一心不乱、妄想不起;这是 admin

2020-02-21

知道了以后,就能够避免误犯,就能够从十恶业道的根本意业下手来修身,就能成就十善业道而具足福德资粮,就能帮助我们迅速地得到断除我见乃至悟见道。如果在一般相似佛法的道场犯了这些恶业道,那还情有可原;但是像正觉这里是菩萨的实修道场,可就不许再犯了!因为我们施设的世尊所传的佛道次第,如果诸位读过我们的书就可以了解了这个次第----从外门六度万行而断我见,甚至 admin

2020-02-21

譬如在《菩萨善戒经》卷6中的示:【云何名为庄严菩提?庄严菩提有二种:一者功德庄严,二者智慧庄严。如自利利他品中说,菩萨若在初阿僧只劫,修集如是二庄严者,名下庄严;在第二阿僧只劫修,名中庄严;在第三阿僧只劫修,名上庄严。】因此我们也要勉励大家,希望能够透过修学正法,以及定力、慧力、福德具足之后,能够亲证菩提;如此再透过自利利他行菩萨道,便能够作更高 admin

2020-02-21

在上面所引的《优婆塞戒经》卷6中,还有几句很重要的示内容就是:【若离恶友,令诸众生远恶邪见,知恩报恩,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。】(《优婆塞戒经》卷六)这个也是在本节目中,许多亲教师所常常强调的内容。因为恶友与邪见的问题非常大,他不仅让修学者无法成就三乘菩提,同时因为修学的方法错误,通常可能有未证言证之风险存在,也有可能以邪见来误导其他众生,或者 admin

2020-02-21

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根尘触的当下,这样子的一个五根就外逸了、外放了,所谓的要藏六如龟,防意如城,才不会让自己又着于五尘境界相,不会一睁眼睛、一张耳朵,马上就在声尘相上、在色尘相上,取了人、我、众生、寿者相;建立了人、我、众生、寿者相,就好像是棋盘上面有了黑子、白子,就好像是象棋有了将、士、象、车、马、炮,有了这样的建立了男人相、女人相,然后就 admin

2020-02-21

增长菩提种子的过程中,菩萨会遇到一些挫折,因此就会始想:我是不是可以成佛?我这样真的有办法成佛吗?因此就会产生怀疑。那我们来看到说,即使在阿含部的一个经典里面《增壹阿含经》里面有说到,有位长老比丘他年纪很大了,他又很难用一些思惟的方式来接触这些深邃的佛法,因此他对于这二乘禅观都很难入手,可是即使这样他对于大乘禅法、大乘真正的解脱法,他是有信心的, admin

2020-02-21

所以菩萨在这过程中就会始改变自己,这作意的话就会比较强烈,因此在跟对方再次解释,或是能够有解释机会的时候,就会很客气,这客气的话并不是要谄媚对方,并不是要作其它类似的行为;而是以一种比较能够让众生接受,也不会觉得过分,也不会觉得不及的方式来作。这就是因为菩萨有思维。而且即使是思维的话这样还不行,必须要练习;因为如果没有经过自己观察、练习的话,那时 admin

2020-02-21

所以菩萨不应该远离第一义谛法,遇到第一义谛的时候,不明白不了解,应当来想说:我应当再去找哪一位善友?哪一位善知识?他可以为我来晓这个道理。而不应该是自己蒙着头,自己硬要思维,可是却没有办法了解;因为自己从来没有在第一义谛法而有所入门。然后对自己也应当去作简择,自己在这生死法中,是不是有许许多多的缠缚自己的心性的烦恼?这些烦恼是因为是业障所产生?还 admin

2020-02-21

如果能以悲心来看待对方,觉得对方很可怜,我们应该如何来帮助他们离无明之苦呢?有了悲心,然后生起慈心,愿意给对方在法上得到安隐快乐,这就是慈。有慈有悲,对于五浊恶世众生就觉得堪忍,如果慈心不够、悲心也不够,就无法忍受五浊众生的恶劣,舍报时就会说:我发誓绝不再来娑婆世界度众生了!只有觉得众生堪忍,才敢发愿证悟之后再来;如果发愿不愿再来人间,就是因为慈 admin

2020-02-21

所以佛在,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才会示:【有而犯者,胜无不犯;有犯名菩萨,无犯名外道。】这告诉大众两件事,一者:菩萨修学佛菩提道的时的很久远,要经过三大无量数劫以后,才能成佛。所牵涉到的:要如何清净自己的身、口、意行,尤其是意行的部分,最不容易防护,只要心不在正念而到处攀缘,就已经犯戒了,所以没有不犯戒的菩萨。可是菩萨受了菩萨戒以后,犯戒也胜过于外道 admin

2020-02-21

所以说护持正法藏非常的重要,因为有经典等圣言量的继续存在,众生们才会信受;法藏是正法弘传最主要的依据,就像正觉同修会的平实导师所证悟的目标及内涵,跟经典是完全相符合的:悟是要证悟第八识如来藏,《般若经》中的非心心、空性心。因为有正法藏,所以正觉同修会才能够大力地破邪显正,所以说护持正法藏的功德非常非常的大!而现在的《大正藏》之中,却还收录有很多的 admin

2020-02-21

因为确实是胜过别人,所以心中生起了慢心,甚至于有时候会口说:我胜过他。这就叫作慢。第二种是过慢。过慢的过字是指过失,有过失的慢就叫作过慢。什么是有过失的慢呢?譬如说,前面那个人是没有过失的,因为他确实胜过别人,所以认为:我胜过他。虽然是慢心,但却是合乎事实的慢心,所以是没有过失的慢。过慢则是有过失的慢,譬如说他明明没有胜过别人,却颠倒事实而口说 admin

2020-02-21

接着,我们继续从第三辑第85页始说起,我们来看看经文内容:善男子!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,则能兼利,谓不放逸。复有二法能自他利:一者多闻、二者思惟。复有三法能自他利:一者怜愍众生、二者勤行精进、三者具足念心。复有四法能自他利,谓四威仪。复有五法能自他利:一者信根、二者持戒、三者多闻、四者布施、五者智慧。复有六法能自他利,所谓六念。复有七法能自他利,谓坏 admin

2020-02-21

菩萨不管是在内门修六度万行,或者外门广修六度万行,第一度都是檀波罗蜜,都是必须从布施始修行。而这六度是有次第性的,佛在后面会告诉我们。既然布施这么重要,那我们当然得要时时刻刻念着布施,所以六念的第四念就是念施。第五、要念戒,要常常注意自己有没有犯戒。在还没有证悟之前,要以表相戒、有戒相来受持戒法;证悟以后则是依止于道共戒而住;如果是有禅定上的修证 admin

2020-02-21

譬如在《大方等大集经》〈菩萨念佛三昧分〉卷8中的示:云何惭愧?所谓常愧于他,亦惭自身,住于一切不善法中故常惭愧。住惭愧已,远离一切无惭无愧。除灭不善,思惟善事,荷负重担,体性清净,终无毁犯,他不能谤。因此,对于自己的不如法行为,心怀惭愧心,乃至菩萨都要以上位菩萨为学习目标,常怀惭愧虚心学习。这样对于自己的戒行,乃至种种修学的成就,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admin

2020-02-21

又沉的意思,不能够和昏拆来解释,说是睡眠的意思,这里所说的五十一心所法中之睡眠,也不是指睡得非常深沉而无梦之境界;无梦之睡眠是意识已经断灭了,这个时候只有意根对于法尘起作用,和其余前五识及意识等六个识相应的一切法都不起作用。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中说睡眠是不定法,如同前说不定法于善、恶、无记没有决定性,睡眠只有意识与之相应,而且睡眠这个法只有在欲界中 admin

2020-02-21

我们不妨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,像《佛说阿弥陀经》中圣教示:舍利弗!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。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。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(《佛说阿弥陀经》)另外,像《楞严经》中,大势至菩萨向世尊禀白:若众生心忆佛念佛,现前当 admin

2020-02-21

就是以修经行来对治昏沉睡眠盖来说,弥勒菩萨就这样示:从惛沉睡眠盖,及能引惛沉睡眠障法,净修其心。为除彼故,于光明想善巧精恳,善取善思,善了善达。以有明俱心,及有光俱心,或于屏处、或于露处往返经行;于经行时,随缘一种净妙境界,极善示现;劝导赞励,庆慰其心。谓或念佛、或法、或僧、或戒、或舍、或复念天,或于宣说惛沉睡眠过患相应所有正法;于此法中为除彼故 admin

2020-02-21

佛法中说有五种能覆盖修行人清净善心,使善心不得发的烦恼,称为五盖,就是贪欲盖、瞋恚盖、昏沉睡眠盖、掉举恶作盖、疑盖。在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中解释说:何故名盖?盖是何义?答:障义、覆义、破义、坏义、堕义、卧义是盖义。此中,障义是盖义者,谓障圣道及障圣道加行善根,故名为盖。覆义乃至卧义是盖义者,如契经说,有五大树种子虽小,而枝体大覆余小树,令枝体等 admin

2020-02-21

有时,我会用删去法----忽略、不理会、转移注意力,虽烦恼会减少,习气也较易压伏,但我老觉得对慧力展似乎不大。后来,上课听老师说这较偏定法的修持,原来如此!到底该怎么样才好呢?自心现量最近第二次重读《楞伽经详解》,赫然发现《楞伽经》极大部份都在讲自心现量,这才深刻体会到原来从一切法皆是自心现量,抓稳这个立足点,在历缘对境中做观行,无论是消除性障或是增 admin

2020-02-21

相关搜索
您是不是在找?
今日排行
本周排行
本月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弘法利生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三摩地  |  虚幻之相,开谢不停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
鄂ICP备202101996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