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搜: 因果  观世音菩萨  八正道  如来藏  楞严经  烧纸  明心  成佛之道  五戒  心经 
关键词
*** 默认“全文”搜索“标题”搜索 请点我。
 
帖子标题 作者
古之修行,亦只以自所证入时中,照了截断尘劳,教活卓卓,悠久三二十年纯熟,超出生死不为难。着力在行处,不只空高谈说之而已。(《圆悟佛果禅师语录》卷第十五)克勤圜悟禅师说: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,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,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,心境就洞然无遮,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,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,也不作 三摩地

2018-07-21

四种住烦恼就是:见一处住(我见烦恼),以及欲界爱、色界爱、无色界爱。这四种烦恼,归根究底仍是基于我见而有的。譬如欲界爱是贪爱欲界法,就是贪爱欲界中的色声香味触;但是欲界的贪爱也是从我见而来的,因为有[我]在欲界五欲中享受,所以贪爱欲界法,因为众生觉得[我]真实存在啊!你随便找一个学佛人,向他说:[五蕴无我。]他会说:[对啊!无我。]你突然给他一巴掌:[ 三摩地

2018-07-21

意识心境界,依层次高低,可略分为十:一、处于欲界中,常与五欲相触之离念灵知;二、未到初禅之未到定中,暗无觉知而不与欲界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,常处于不明白一切境界之暗昧状态中之离念灵知;三、住于初禅等至定境中,不与香尘、味尘相触之离念灵知;四、住于二禅等至定境中,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;五、住于三禅等至定境中,不与五尘相触之离念灵知;六、住于四禅等 三摩地

2018-07-21

」〔编注:现代人不能断除欲界中最粗重的男女欲贪,连初禅都不能证得,往往所说的入定,最多不过欲界定或未到定,不能说是四禅八定的实证,四禅八定的实证是以断除欲界贪而实证初禅,乃至实证初禅以上至四空定而称之。〕但是打坐入定真能出离三界生死苦海吗?以前佛住世的时代,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很多,但是却与三乘菩提的修证无关。如果不断我见,即使具足四禅八定以后,还 三摩地

2018-07-21

然而祖师们对于见上的不同,更以去开悟者日遥,不免有多少方便语句,这些方便语句固然可以利益入门者,但是却是不免留下弊病。所以方便语句,实在是很麻烦。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,实在是不方便恭维。因此对于祖师们的方便语句,只好说,真悟者,不当如是说,或是说,不方便如是说,因为证悟者一开口,就是动见观瞻,惹人注意,如果随时随都是方便语句,虽然能够建立当时听 三摩地

2018-07-21

网络上的大家喜欢讨论机锋,喜欢讨案,如果是因为好奇心,则可以自己好好阅读平实导师的公案书籍,不用再好奇了。受正藏师兄附嘱,勉力为文,希望能够利益大众佛法一分!一二三在开悟前将导师的七本公案几乎都翻阅过,虽明白哪些作略,可从来不认为这样叫做开悟,因自知只有真正开悟者可以坦然说自己开悟而无过,想自己不过于书籍文字纸张上熏习导师法义,往世喜爱读书的种子 三摩地

2018-07-21

——平实导师——目录一、学佛首要——断除三缚结二、我见之意涵三、如何断我见甲、与五种别境心所法相应之觉知心为意识心乙、离念灵知心是意识心丙、断疑见丁、断戒禁取见四、观行蕴处界我之生起次第甲、五蕴我乙、十二处我丙、十八界我五、了知识阴的虚妄性是修行的关键甲、识阴的定义乙、识阴的出生丙、识阴的苦丁、识阴的苦集戊、识阴的苦灭 三摩地

2018-07-21

佛陀说真心可以遍一切处,这个意识心念头的中间,即使可以捉摸的到,那可以如何遍一切处?它只是粗的意识心的「停格」,暂时不现起这个语言文字,或是去攀缘五尘境,或是固守一个空空的无有物质的法尘境,不管是哪一种,它还是很清楚被意识心所缘取而知,自己知道所感受的是个什么,所以它必须要停止许多的外在的攀缘,才能够现起,这样哪里可以遍缘一切处呢?这样努力上一辈 三摩地

2018-07-21

达摩祖师亦曾叮嘱二祖慧可,未来汉参禅的人潜符密证,千万有余,汝(慧可)当阐扬(禅宗),勿轻未悟(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三)。既然诸祖悬记如此多的人可以悟入,怎么能说现代的人就不能开悟呢!因此参禅之前,先要树立信心。(二)参禅之前应广植福德资粮开悟是大乘佛法的见道,学人需要以广大的福德资粮为基础,才有开悟之可能。故福德不足者,当努力修集。(三)寻求善知识 三摩地

2018-07-21

”可是打閞天窗说亮话,明心之后更惶然:“我明心了以后,到底生要怎么了?死要怎么脱?”所以许多人想要知道生是怎么生?死是怎么死?那我们以前在《瑜伽师论》中都已经讲过了,虽然有一些深细的方受到警告而不能讲,但毕竟也讲了很多了!悟后如何了生脱死,也讲了三、四个钟头。所以证得如来藏之后,生死就了了吗?也不尽然!理上是了了,事上还没有了! 三摩地

2018-07-21

(摘自—萧平实--[佛法不离世间觉]《中国宗教》杂志第5期)(此段文章,萧平实著作《禅---悟前与悟后》里亦有见各新华书店) (原标题:佛法不离世间觉) 三摩地

2018-07-21

如果不是有水火风四大暂时和合,就不会有这个色身,而四大都不是主人。四大不是色身的主人,因为大无所了知,也不能作主,怎么会是身的主人呢?水大、火大、风大也是如此,所以四大无主。四大既无主,色身本身也是无我,既然如此,是谁在受这个病的痛苦?原来还是觉知心在受;病得很难受,都是觉知心在受。但觉知心也是假合而有,因为觉知心得要有色身五根、也要有意根,然 三摩地

2018-07-21

以明心的人不待进一步眼见佛性,就能在明心后一方面看到如来藏于六尘不起分别的空寂清净性,另一方面更可看到祂无时无刻、无私无我配合著七转识运作,乃至可观察祂无时无刻、无私无我配合著器世间在运作的无漏有为性,也就是祂所出生无漏有为及配合七转识所产生有漏有为的种种法。所以经中说不住无为、不尽有为,这正是如来藏全面体性的写照──心体虽有著清净无为的体性, 三摩地

2018-07-21

次则加行位,外门广修六度万行,至六住位修学般若及作断除我见之加行;我见确实断除以后,在此加行位之末,彼悟入唯识性故悟入三性(依他起、遍计执、圆成实性),此即禅宗之破参明心,即是实相般若之总相智,大乘别教真见道位也;未来进入极喜,及进入唯识相与唯识行之所需功德,即此见道也。弥勒菩萨《瑜伽师论》云:已入于,得见道已,入于唯识。即是此真见道也。此谓 三摩地

2018-07-21

虽见佛身,于众相好心不明了,于三七日后乃了了见,闻众音声皆演妙法,游历十方供养诸佛,于诸佛前闻甚深法,经三小劫,得百法明门,住欢喜。……中品上生者,……莲花寻开,当华敷时,闻众音声赞叹四谛,应时即得阿罗汉道。……中品中生者,……经于七日,莲花乃敷,花既敷已,开目合掌赞叹世尊,闻法欢喜得须陀洹。&helli 三摩地

2018-07-21

也就是说你真见道后再从三界九来看这个真如,从自己、别人、天主、蚂蚁蟑螂乃至狱众生来看这个真如,这就是别相智,称之为「相见道」。当你真见道后,要从真如的各种法相上面去加以观察,如实现观。这就是般若的第二层智慧--别相智。这个别相智是相见道位的菩萨所作的悟后思惟修。真如的总相智和别相智就是二转法轮般若经所说的般若智慧。别相智再细分下来还有种智,也就是 三摩地

2018-07-21

佛告诉众生:「世界从狱直到四空天全是无常败坏之法(此即世界悉檀)。」让大家了解世界不是凡事可乐,世界有很多痛苦:天有天的、人有人的、狱有狱的痛苦。即使不贪恋世间,也无法出三界,因为「我」一直存在--能知能觉能作主之「我」一直存在,所以不能得解脱--因此想得解脱的人,要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下手,才能得解脱。那么请问:「你方才对我说的欲界无常缘起性空,与 三摩地

2018-07-21

从此不怀疑世间有佛,不怀疑世间有佛法,不怀疑世间有出家、在家的四向五果十菩萨。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修佛法,也不怀疑一切众生能成就佛道,永离断常二见,因此戒禁取见随后跟着也断了。从此这位菩萨初果,依道共戒而住,他从此不会受到世尊以及世间所施设的各种有相的戒所束缚。他的见,也不受世间的各种人为的施设所束缚,也不随世间所施设的法则来进行他的心行。但是他 三摩地

2018-07-21

因为中国本来就是大乘佛教基,在有生之年盼望能恢复大乘佛教基,是我们每个佛的愿望,因为大家都能学到佛陀,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。佛在时期就说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性,都能成佛,所以佛时候,人天一切众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。现在是末法时期,离佛时较远,邪师说法如恒河沙,众生没有正知正见,没有善知识指导,所以学佛很迷茫,得不到解脱,要是有善知识指导 三摩地

2018-07-21

这个海不是我们这个球上的海,是香水海的那个海。要知香水海有多大?去看华严经就知道了。无量寿佛的佛眼有如四个大香水海那么大,而且清白分明。然后祂身上每一个毛孔放射出的光明,都像一个须弥山那么大。世尊又说:再来要想弥陀世尊的圆光。(圆光是指佛身周围的光)。在无量清静平等觉经里面说,有佛光芒十丈,有佛光芒百丈,有佛光芒照射千由旬,有佛光芒照射一个大千世 三摩地

2018-07-21

相关搜索
您是不是在找?
今日排行
本周排行
本月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弘法利生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三摩地  |  虚幻之相,开谢不停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
鄂ICP备2021019967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