帖子标题 | 作者 | |
---|---|---|
![]() |
这是四阿含诸经中所说的无明,是二乘解脱道的无明,是对于我见、我所执、我执的无明。主要是因为不知五阴都是无常,以及不知五阴灭尽后仍有涅槃的本际独存不灭,不知这个本际是无间等法。因此,就二乘菩提解脱道来说,无明的存在,本质就是不知五阴自我都是虚妄的,因为不知五阴的虚妄,所以被声闻法中的无明所笼罩。由于不知五阴是从“识缘名色、名色缘识”这个出生 | admin 2019-04-24 |
![]() |
什么是“一念无明”呢?一念无明就是二乘解脱道所断的烦恼,也就是声闻菩提跟缘觉菩提所断的烦恼,因为一念无明也是阿罗汉跟辟支佛所断的烦恼。一念无明也是见惑、思惑的烦恼,一念无明也是我见、我执的烦恼。在《胜鬘经》里面也提到一念无明就是四种住地烦恼。什么是四住地烦恼呢?就是见一处住地、欲界爱住地、色界爱住地、无色界爱住地。什么是“住地烦恼&rd | admin 2019-04-24 |
![]() |
一念无明会障碍二乘解脱道的这些修行人,会障碍他们得声闻菩提智,会障碍他们得缘觉菩提智,也会障碍二乘人证有余涅槃跟无余涅槃。这个无始无明呢,它障碍谁呢?无始无明会障碍菩萨:障碍菩萨得佛菩提智,障碍菩萨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,障碍菩萨证无住处涅槃。我们现在来介绍一下,到底无始无明是什么内涵?首先,什么是无明?无明就是不明白、不知道、愚痴,没有智慧的意思。对 | admin 2019-04-24 |
![]() |
二乘解脱道的修行,先要闻熏正知见,然后在闲静处深入思惟,再透过四威仪中的实际观行,一一比对识阴六识的不同,也比对意识与意根的不同,实际体验、了知意识与意根的区别之后,进一步观行六入的四圣谛,以及六入处的四圣谛;乃至贪爱执著较重的人,不但要了知六根、六识、六入的虚妄,还要在十二因缘观中,对十二有支每一支的四圣谛都如实了知,并且观行完成之后,才能确实断 | admin 2019-04-24 |
![]() |
五阴为何缘起、生灭、无我,应当详细说明——想让您断我见而断三缚结,因此能使佛教二乘解脱道的正法久住人间的缘故,得以广利此世、后世广大有缘的声闻弟子。又五阴为何名为“五盛阴”,就是众生从来极力执著五阴令五阴极为炽盛,故名五阴炽盛——名为五盛阴;五阴炽盛不绝故,导致有情众生流转生死而不断绝,故名五阴为五盛阴。五阴之内容细相 | admin 2019-04-24 |
![]() |
)二乘解脱道取证无余涅槃 在二乘解脱道中,都说六识心的知觉性是生灭法,因为连识阴六识都已经是虚妄法了,必须灭掉方能取证无余涅槃。(节录自平实导师著《楞严经讲记》第三辑,正智出版社有限公司,台北,2010年3月初版首刷,页123。)入涅槃 所谓来来去去,就是来的时候在,去了就不在,是有来有去的生灭心,而意识生灭心是阿罗汉入涅槃时都要灭尽的。(节录自平 | admin 2018-12-27 |
![]() |
譬如: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,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,也明白四圣谛、八正道的正理,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,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、头出头没的状态,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,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,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,最终才能够成为“所作已办,梵行已立,生死已尽,不受后有。&rd | admin 2018-08-16 |
![]() |
譬如:二乘解脱道的修行人和世间人刚好相反,因为他们都已经清楚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真理,也明白四圣谛、八正道的正理,知道一切世间法无非是苦,所以就很厌离这种自无始以来不断在三界当中生死轮转、头出头没的状态,而极力想要断除修集世间苦的因,想要从生死苦当中解脱出来,因此就会很努力地修行八正道,最终才能够成为“所作已办,梵行已立,生死已尽,不受后有。”的阿罗 | 三摩地 2018-08-10 |
![]() |
而此一向无生之自心如来藏,一世一世的依有情之业,聚众缘生起阴界入万法,与阴界入万法和合运作;执持摄受阴界入之每一期生死,虽然生现无常、生灭变异之果报身,而自心如来藏之心体本身却犹如虚空、恒自住于寂灭涅盘之体性,此寂灭涅盘体性乃是二乘解脱道无余涅盘之本际,二乘解脱道所证之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,是因自心如来心体之本来寂灭涅盘体性而施设故。如果二乘解脱道之 | admin 2018-08-08 |
![]() |
在二乘解脱道当中,则要修学如何断除三缚结证初果,薄贪瞋痴证二果,断五下分结证三果,断五上分结成四果阿罗汉。而在大乘法中,则最初的十信位要以一劫乃至万劫,修集对大乘佛法的信心。初住位到六住位则要修集布施、持戒乃至般若等六度功德,并且在六住位的时候,熏习般若中观以及断我见的加行;七住位要亲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性的如来藏;八住位要在一切法上现观般若中道,渐 | admin 2018-08-07 |
![]() |
所以说断我见我执(断见惑与思惑),在大乘解脱道与二乘解脱道中都是相同的,也就是说菩萨也要修学二乘菩提的断我见与我执,同样都必须修证解脱道,以此为基础才能开悟明心,然后再进修种智;只是大乘佛菩提所证的解脱果,函盖了法界实相的亲证,所以必须明心;但二乘人是无法证悟明心的,除非是回小向大而修学大乘正法。二乘解脱道的修法,只能断见、思惑烦恼而出离三界生死, | admin 2018-08-07 |
![]() |
并且佛也告诉我们说,掌握这个关键之后,一步一步的修行之路,应该如何去走?按照这样走,我们就次第地能够逐步解脱于烦恼,这个就是所谓的二乘解脱道。另外一个呢,很重要的就是大乘的佛法。大乘佛法讲到的就是告诉大家应该要如何逐步地修行,以至于将来终有一天能够成佛。所以在二乘的解脱道跟大乘讲的佛菩提道这两大修行的目标来讲,其中有一个很大的差异,就是二乘的解脱道 | admin 2018-08-05 |
![]() |
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很小的局部而已;大乘佛菩提的法才是真正的法宝,才是圆满的修多罗,才是摩诃般若波罗蜜。接著说大乘菩萨僧,什么是僧?僧的定义是什么呢?这是很严肃的问题。自古禅门的宗风是:入门须辨主,当面分缁素。证悟了才是黑衣,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,就是白衣。所以在大乘法中,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,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——我见、疑见、戒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,和着重出家表相的二乘解脱道是不太一样的。大乘佛菩提道,是依万法的本源—本心如来藏—为根本的,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,本是寂灭性、清净性、涅槃性,是出三界法,本无一法可得;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,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,这才是真实的出家,当然就不会再着相,在世间法的分别、比较上来用心;所以说大乘的法道,是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这是因为大乘菩萨的法道,和着重出家表相的二乘解脱道是不太一样的。大乘佛菩提道,是依万法的本源—本心如来藏—为根本的,而一切众生的如来藏心,本是寂灭性、清净性、涅槃性,是出三界法,本无一法可得;真实证悟这个出离三界之家的本心的话,就已经是心出家的大菩萨了,这才是真实的出家,当然就不会再着相,在世间法的分别、比较上来用心;所以说大乘的法道,是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」所以断我见在佛道中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!那一个菩萨断我见之后,他的烦恼会越来越少!当然因为初果人还是会有贪嗔痴,所以难免还像一般人一样,但如果他确实有未到地定,加上又有薄贪嗔痴的功德,那他就进入二果,如此他就会比一般人更加的调柔!也会更少烦恼!也许他跟老婆讲完情话隔天就忘记了,也许他跟老婆吵架完隔天也就忘记了!或者他根本就不想跟老婆吵架!那老婆一哭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佛法是要让自己更加解脱与有智慧,更加安乐!除了修福德也要修智慧,而心性的福德就是因为有修定力降伏五盖,或是转依如来藏的无我清净自性,或是用二乘解脱道的修法让心性越来越清净、越来越无我。而大乘的修法就是开悟明心并且转依如来藏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卷51:「缘真如境胜道方能转依故。」(CBETA,T30,no.1579,p.581,c10-11)以下关于转依如来藏的法语都是平实导师的在书中或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所以说,佛菩提道的范围很广,包含了二乘解脱道在内;二乘的解脱道只不过是佛从佛菩提道中所析出来的一个法,让二乘人可以解脱生死的法道。然而这两个主要道背后的主轴,都是在讲一切有情的真心,也就是念佛人梦寐以求的自心如来,祂出生了一切有情的五阴世间、器世间以及所有的一切法;而这些五阴世间、器世间以及诸法都是虚妄不实,唯有真心才是佛所说的一真法界、实相法界。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这亦有别于大乘通教专修解脱道的菩萨们,他们求证佛菩提而仍无因缘接触佛菩提妙法:尚无因缘得遇大乘胜义菩萨僧,故无因缘修学大乘法,仅依悲愿而在实证解脱以后,继续发起受生愿而世世住于人间广度众生修学大乘通教解脱道——通于二乘解脱道。大乘佛菩提增上慧学之修证,须由大乘真见道入手——破参明心,证得如来藏而发起般若中道智,方能渐修而入初地,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
![]() |
或者有人虽然得以遇到诸佛及菩萨供养、承事及修行,可是没有经过一万个大劫;而且中间遇到佛的形相,或者供养僧众,或者看见他人发菩提心,自己也跟着发菩提心;可是后来遇到不好的因缘,因而退失佛菩提,转入二乘解脱道。诸如种种,表示他对佛的开示所应具的福德未具足,所以十信位中进进出出,因而无法转入十住位中。在佛经里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,对佛开示产生信心、发 | 三摩地 2018-07-23 |